10月17),在重阳节到来之际,记者从全市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上获悉,未来3年内,苏州市所有镇(街道)都会以公建民营的方式,建成一家150张床位以上的保障型养老服务机构。
记者了解到,目前苏州已有一些保障型养老机构正在运营中,张家港锦丰镇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就是其中一家。锦丰镇社会福利服务中心是张家港锦丰镇投资8000万元建造的养老院,养老院采取公建民营的方式。政府提供土地,并给予修建资金,建成后养老院承包给了社会上一家专业的养老机构来经营。这家最终入驻养老院的机构是经过政府层层筛选和考察后选定的,之后的运营过程中政府一直在进行监督。
目前整个养老院总建筑面积有1.2万平米,一期有269个床位,并设有康复室、活动室、健身房。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顾咪介绍,院内除了提供给老人基本的生活服务外,还设置了一个全科诊室,拥有骨科床等一些专业设备,老人的一些小毛小病都可以在这边检查和就诊,不用送到医院。90岁高龄的黄志芬老人是一位“五保户”,住在养老院已经20多年了,几个月前她和其他几位老人一起搬来了这里。她告诉记者,每天坐在宽敞明亮的食堂里吃饭,让她感觉很幸福。
实际上,像黄志芬老人这样,各个区域内的城乡特困、低收入、高龄、独居、失能等老年人都有资格申请入住保障型养老服务机构。申请之后,老人和子女要与机构负责人进行协谈,保证机构对老人的身体和精神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机构会请专业的评估团队对老人进行一个整体的评估,来判断老人是否适合入住。入住之后,机构会和普通养老院一样为老人提供基本的养老服务,除此之外,还会为入住的老人提供医疗护理、康复保健、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服务。提供这些服务的人员来自各个专业的团队,将会保证为老人提供最专业的服务。
“除了这些服务外,各种社会养老服务也都会陆续进入服务机构。比如关注老人精神方面的社会工作者,或者是关注老人娱乐生活方面的志愿者等等。”苏州市民政局老龄办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未来这一系列的养老服务会从机构向社区辐射,使得整个社区的老人都能收益。而在收费方面,刘贵祥表示,保障型养老服务机构整体的档次比社会上普通养老院高,但是收费会低一些。这些保障型养老服务机构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既能履行政府养老服务托底的职责,又实现社会养老服务的示范引领作用,将积极带动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
目前,全市各地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正有序推开。张家港市和太仓市规划启动早,每个镇(街道)都建有150张以上床位的养老机构,现在正在进行升级改造,有望提前完成目标任务;昆山市行动迅速,列出详细的新建或改造计划,形成了合理的项目建设梯队;工业园区加大统筹力度,所有街道即将启动新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项目;吴江区强力推动,将8个镇的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列入明年目标任务同步启动。今天,周庄市镇等12个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的开工建设或者开业运营,市财政首期预报1.96亿元给予相应单位进行奖补,除此之外,明年还将会有28个项目开工或开业。
据悉,苏州市现有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80万,占户籍人口的26%,苏州人均期望寿命已达83.04岁(上海人均期望寿命达83.37岁)。总体来看,苏州是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城市,老年人口数量多,老龄化速度快,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比较重。同广大老年人的期盼相比,苏州的养老服务在制度供给、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人才培育等方面还有不少的差距。这次,苏州市启动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是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关于“保基本、兜底线、补短板、调结构”民生工作的决策部署,也是实现我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的应有之义,还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