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数字经济……6个关键之问,杭州权威回应!
2019-09-17 15:35:23来源: 杭州发布
收藏(0) 赞(0)
  在9月16日举行的省政府新闻办“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主题”杭州专场新闻发布会上,记者们围绕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数字经济发展,争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推进创新创业,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民生实事等方面踊跃提问,杭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戴建平一一给予回应。省委宣传部部务会议成员、省政府新闻办副主任骆莉莉主持。

  
图片来源:杭州发布公众号

  壹- 问答时间 -


      问:7月30日,中共杭州市委召开了全会,会议主题是贯彻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请介绍一下近年来杭州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有何打算。


  答:早在200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就在“八八战略”中提出要主动接轨大上海、积极参与长三角交流与合作。16年来,杭州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和中央、省委部署,坚持规划共绘、交通共联、产业共兴、环境共保、民生共享,大力推进杭州都市圈建设,积极参与全省大湾区建设,主动接轨上海、全面融入长三角,在区域和全国的辐射力、带动力、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一是强化统筹抓谋划。我们先后制定实施“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打造增长极规划”“杭州都市经济圈发展规划”,积极推动杭州城市布局、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发展等规划与长三角、都市圈全面对接。特别是,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进博会上将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我们立即整合力量、创新机制,专门成立杭州市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及12个专题工作组,并结合实际编制了杭州行动计划和专项行动计划。二是聚焦联通抓建设。我们深入谋划、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长三角现代化综合交通路网体系不断优化完善:杭州东站、沪杭、宁杭、杭甬、杭长、杭黄铁路顺利建成,到目前为止,杭州东站已经成为仅此于广州南站的全国第二大高铁客运站,杭州到柯桥和海宁的城际铁路动工建设;杭长、杭浦、申嘉湖杭等高速公路通车,绕城西复线加快建设,杭绍甬智慧高速杭州段项目前期进展顺利;杭甬运河改造工程基本建成,京杭运河三级航道整治杭州段工程有序推进,与长三角城市水路交通网进一步畅通。三是深化协作抓产业。我们积极探索跨城市行政区域产业合作,推动形成了海宁连杭经济区、桐乡临杭经济区、诸暨临杭产业园等平台,累计承接引进项目1600个以上;加强与上海、黄山等城市旅游协作,联手打造了名城、名湖、名山黄金旅游线;与上海松江、江苏苏州、安徽合肥等九城市联合发布《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业集群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行动纲要》,聚焦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共同打造国际一流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四是突出共保抓环境。我们注重区域环境协同治理,以重大活动环境保障为牵引,切实加强与周边城市的联防联控,有力保障了G20杭州峰会、世界互联网大会等重大会议活动的顺利召开;深入开展与嘉湖绍及黄山、宣城边界区域环境联合执法,积极探索新安江、太湖等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与沿湾城市共同推进杭州湾近海生态保护。五是围绕共享抓民生。我们主动加强与长三角城市在公交、医疗等方面的联通共享。目前杭州已开通到德清、海宁、柯桥等周边县市的公交,今年5月又与长三角7城市实现了地铁“一码通行”。我们还积极推进医保互通,在2017年实现跨省住院费用异地结算基础上,力争今年实现门诊费用直接结算。

  
长三角“沪杭甬”地铁二维码实现互联互通(新华社)

  下一步,我们将深刻领会党中央的战略意图,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围绕打造长三角南翼强劲增长极目标,集中力量推进打造“数字经济第一城”、实施“新制造业计划”、以“最多跑一次”改革引领营商环境建设、做强做优“城市大脑”品牌等十个方面重点攻坚项目,努力为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贰- 问答时间 -


      问:我们都知道杭州民营经济比较发达,请问市委市政府是如何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的,下一步在争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方面有什么打算?


  答: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一直是推动杭州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杭州发展的一张“金名片”。目前杭州民营经济占到经济总量的60%以上,杭州现在市场主体超过120万,民营企业占比92.44%,去年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企业36家,已连续17年居全国城市第一位;上榜“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有8名。这些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营造透明高效的政务环境。这是营商环境中最重要的内容,也是我们吸引各类资本资源来投资最有效的办法。这几年我们在“最多跑一次”改革中持续发力,特别是去年以来,我们以打造移动办事之城为目标,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引领,全面推动减环节、简流程、压时限、提效率、优服务。现在杭州的商事登记,企业开办比较简单,七份材料、三个环节、一个工作日、零收费,我们叫“7310”,大大提升了企业商事登记注册的便利度。大力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把全流程审批时间压缩至71个工作日以内;持续放宽市场准入和限制,成立杭州市PPP中心,深化与民营资本合作,已签约落地重大PPP项目49个、总投资1490亿元,吸引社会资本投资954亿元,整个营商环境对民营经济非常有利。二是营造成本适宜的产业发展环境。我们一直竭尽所能降低企业负担,通过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支持金融资本市场发展、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等措施,2018年为企业减免各类税收1521亿元。今年以来,面对严峻经济形势,又出台了稳企业稳增长“23条”,这是我们上半年出台的一个重大的政策。杭州减税降费这块力度是非常大的,今年上半年我们新增减税降费近312亿元,为企业减少压力。三是营造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环境。我们积极推动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建设并上线运行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今年上半年全市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速分别达到9.8%、14.1%。我们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政府财政的行政事业存款放在哪个银行?要看这个银行为制造业提供了多少贷款,为小微企业提供了多少贷款,为民营经济提供了多少贷款?综合考虑后,导向发生了变化,带动了上半年银行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贷款不断增加。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债,上半年共有7家民企、13单债券融资支持工具项目落地,发债金额62.5亿元。我们高度重视引才育才留才工作,深入实施一系列引才政策,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智力保障,今年上半年新引进各类人才13.5万余名,人才净流入率保持全国城市首位。四是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我们成立全国首家互联网法院杭州互联网法院,开启网络案件审理全新模式,被列入改革开放40年40个“第一”名单。我们积极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率先提出并建立信用信息分类开放机制,荣获全国城市信用建设创新奖、全国首批“守信激励创新奖”。

  
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数量连续16次蝉联全国城市第一图片来源:杭州发布公众号


  下一步,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11月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积极争取将杭州纳入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样本城市。这个解释一下,目前世界银行对中国营商环境的评价,主要针对两个城市,一个北京,一个上海。今年全国“双创周”期间,李克强总理来了杭州的行政服务中心,了解了杭州的创业创新环境,认为杭州的营商环境非常好,可争取成为中国作为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的又一个城市,我们现在正对标努力,力争在新旧动能转换、产业平台建设、开放合作发展、绿色循环生产、现代企业治理等五个方面做到全国领先示范,努力打造全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叁- 问答时间 -

  问:这些年来,杭州市政府每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列出十件实事并全力加以推进,去年起还实行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请您介绍一下你们的主要做法和有关成效。

  答:从1994年开始,杭州市政府就推出为民办实事项目,我们聚焦市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每年有重点有力度地加以解决。从去年开始,我们在原来工作基础上,实行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坚持问需于民、问政于民,实现了从“为民作主”到“让民作主”的转变。总结起来,主要有四点经验做法:一是坚持围绕人民群众需求,着力解决共性问题。我们将票决制作为了解民意、尊重民意的制度性安排,让民生实事项目能够覆盖更多人群,更好解决共性问题。比如,今年人代会通过的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行动、“四好农村路”、食品安全放心工程等,都是群众最关心、需求最迫切、受益面最广的共性问题。二是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统筹考虑实事项目。我们坚持当年任务当年完成,不留尾巴,不留后遗症。同时,也统筹考虑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现实条件,特别是财力许可,不搞形式主义,不搞政绩工程,不搞这个阶段乱许诺的一些建设。比如对“厕所革命”,“美丽公路”沿线驿站和景区的公厕,我们坚持高标准建设要求,但对农村公厕,我们从实用角度考虑,严控成本,不搞花架子,不搞贪大求全,这样能够有效降低前期的建设费用和后期的管理运营成本。三是坚持各方积极参与,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我们在工作中注重统一群众思想,切实发挥基层社区作用,有效整合各方力量。比如,在加装电梯工作中,我们确立了“业主主体、社区主导、政府引导、各方支持”的基本原则,通过业主共商、民主疏导、财政适度支持、创新审批方式等措施,有力破解了老旧住宅加装电梯中的难题。四是坚持做深做实,增强群众获得感。我们把民生实事项目作为人大依法监督的重要内容,在年底衡量和评比环节,不仅看人大代表投票的结果,还要结合群众的真实评价,即群众感受度、满意度、获得感来进行综合评判。这个要讲求方法,民生实事项目做得好不好,最终检验标准是老百姓的评价,老百姓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满意度高、获得感强,就是项目做好了,不是政府自娱自乐、自圆其说。

既有住宅电梯加装(图片来源:杭州发布公众号)

  借此机会,我也向大家简要通报一下,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今年人大代表票决确定的十件实事11个子项全部如期顺利推进,这些民生实事项目能够提早或者如期完成。下一步,我们将始终以群众满意为第一目标,紧盯时间节点、严把质量关,继续加大投入保障力度,确保如期兑现好对市民的承诺。

  肆- 问答时间 -

  问:浙江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把数字经济作为“一号工程”来抓,杭州更是提出了建设“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的响亮口号,这些年来你们在发展数字经济上是怎么做的,下一步有什么考虑。

  答:早在2014年,杭州市委市政府就在全国率先提出实施信息经济智慧应用“一号工程”;2018年7月,市委提出要聚焦数字经济,全面推进“三化融合”行动;2018年10月,建设“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动员大会召开,进一步明确了数字经济的发展目标、重点内容和工作举措。经过这些年努力,现在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杭州创新发展新动能和经济增长新亮点:2014-2018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保持在50%左右;其中,2018年数字经济增加值3356亿元,占GDP比重24.8%,主营业务收入1.08万亿元,规模总量占全省59%。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一是聚焦数字产业化,持续提升创新能力和产业能级。我们积极推动之江实验室、西湖大学、阿里达摩院等创新重器落地;做强电子商务、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集成电路等基础产业,推动数字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融合应用,我们的数字安防产业在国际、国内市场占有率都非常高,国内占比达到58.2%,全球的占比达到37.4%。二是聚焦产业数字化,全力推动数字技术与全产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我们大力实施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行动计划,深化“互联网+制造”,走出了一条从“机器换人”到“工厂物联网”再到“企业上云”、“ET工业大脑”驱动的智能制造之路;积极推进新零售发展,“盒马鲜生”“网易严选”蓬勃兴起。三是聚焦城市数字化,打造多元参与、成果普惠的数字治理“杭州模式”。我们大力推进数字技术在社会民生服务领域的创新应用,在2016年就启动建设“城市大脑”,当时的“城市大脑”其实就是城市交通大脑,着力解决城市拥堵问题。经过这几年的努力,我们“城市大脑”在升级,已经进一步开发智能交通、便捷泊车、智慧医疗、数字旅游、应急防汛、智慧电梯、智慧安防等10多个应用场景,不断优化完善城市大脑功能,今后的“城市大脑”会成为城市治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同时积极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建设大数据资源中心,制定统一规范、开放共享的数据和接口标准,推动全市网上政务服务高效运行。

杭州是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先行城市,拥有阿里巴巴、网易、海康威视等龙头企业 郑承锋 摄

  接下来,我们将围绕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目标,更加注重数字科技创新,围绕重点领域,加快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一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更加注重数字技术应用,深化政产学研协同联动,不断提升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商业化能力;更加注重产业生态构建,加大对数字经济关键领域、重点平台、重大项目以及各类试点示范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构建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合力推进的协作机制。

  伍- 问答时间 -

  问:今年6月份,全国“双创活动周”在杭州举行,李克强总理亲自参加了这场重要活动,请问杭州这几年在推进创新创业方面有什么经验做法可供全国借鉴?

  答:本次全国“双创活动周”是第五届,是全国第一轮“双创”活动的收官,能够放在杭州举行,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杭州的充分信任。为更好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近年来我们坚持企业主体、人才引领、平台保障,积极推动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千方百计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努力将杭州打造成为全国“双创”新高地。一是把平台作为构建“双创”生态系统的基础支撑。以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龙头,大力支持之江实验室、西湖大学、阿里达摩院等科创重器发展,扎实推进特色小镇、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创业创新特色平台建设,我们叫“五公里创新圈”,特别是一些特色小镇、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对整个杭州的创新创业带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目前杭州有众创空间153家,其中省级优秀众创空间25家,占全省一半以上;国家级孵化器32家,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第一位。梦想小镇作为全国数一数二的“双创”基地,要进入也是很难的,里面优胜劣汰,很多项目、人才产业化后对整个经济发展会带来非常有效的推动。二是把企业作为构建“双创”生态系统的关键主体。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三年倍增计划、科技型初创企业培育计划、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仅去年一年,就新增国家重点扶持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1075家,创历史新高,占全省33.6%。三是把人才作为构建“双创”生态系统的核心要素。深入落实“国千”“省千”和市“521”等引才育才计划,畅通柔性引才渠道,人才净流入率和海外人才净流入率居全国第一,全市人才总量达到229万人,创新创业“新四军”已成为杭州新名片。四是把成果转化作为构建“双创”生态系统的根本路径。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全市引导基金规模累计达166.85亿元,共为272家企业科技担保10.86亿元,为196家企业融资周转17.32亿元;还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深度产学研合作,去年实现技术交易380.15亿元。

在杭州互联网法院,法官萧方训和他的机器人“书记员”交流工作。庭审时,被告在律师事务所远程在线参与。这两年,国家继续深化司法改革,加快建设“智慧法院” 许康平 摄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持续优化创业创新生态,加快布局完善一批创新平台和科创重器,深化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和科技型初创企业培育计划,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扎实做好人才招引工作,加快构建多主体协同、全要素保障、全方位推进的“双创”新格局。

  陆- 问答时间 -

  问:今年7月6日,从阿塞拜疆传来喜讯,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杭州成为拥有3个世界遗产的城市,能介绍一下这次杭州“申遗”的经过和今后的打算吗?

  答:良渚古城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在此次世界遗产大会上,良渚古城遗址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标志着中国文明起源和国家形成于距今五千年前,终于得到了国际承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四十三届会议现场 法鑫 摄

  习近平总书记对良渚申遗始终非常重视、非常关心,在浙江工作时曾两次到良渚调研,2016年又对良渚考古和申遗工作作出重要批示,为我们做好申遗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有关国家部委的直接指导下,良渚申遗大跨步向前推进。201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良渚古城遗址”成为我国申报2019年世界文化遗产唯一项目。2018年9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委派专家到杭州进行现场考察评估。2018年11月,组建良渚古城遗址申遗答疑团赴巴黎现场答疑。2019年5月,世界遗产中心公布良渚古城遗址申报项目的专业评估报告。今年的7月6日,经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良渚古城遗址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随着大会主席阿布尔法斯·加拉耶夫敲下木槌,位于杭州余杭的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法鑫 摄

  我们具体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加强遗产保护管理,先后出台《杭州市良渚遗址保护管理条例》《良渚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等文件,对遗产区土地利用、人口规模、产业发展等实行全域规划管控,推动良渚遗址保护管理走上依法治理的良性轨道。二是深化考古发掘研究,对重点区域开展考古发掘,先后发现了池中寺大型粮仓、钟家港作坊区等重要遗存。同时,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对良渚遗址重点问题进行课题研究,对良渚古城遗址申遗工作进行现场指导。三是夯实硬件配套基础。全面完成遗产区环境风貌修复、遗址现场保护展示、良渚博物院陈列改造、良渚遗址遗产监测管理中心等项目,其中良渚博物院新展陈还被评为“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四是全力配合做好申遗工作。历时11个月完成共计20件资料、200余万字、5330页的申遗全套申报材料,并顺利通过国际专业评估、巴黎现场答疑等各个环节。

玉琮,良渚先民首创的祭祀重器,良渚文明最典型的玉器

  现在申遗工作已暂告一个段落,但如何做好良渚古城遗址保护、传承、利用文章依然任重道远。我认为,“申遗”成功只是第一步,这篇文章要做大,关键在后面。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在以下三方面下功夫。一是加强遗址永续保护。我们将持续完善保护规划和管理体系,落实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和巡查监管制度,争取把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打造成全国首个5G全覆盖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二是深入挖掘良渚文化。我们将加强研究,充分把蕴藏在良渚古城遗址中的文化基因、文明记忆、民族精神充分地挖掘好、梳理好、阐释好。三是持续讲好良渚故事。我们将积极探索和创新文化遗产“活态”利用的有效路径,努力建成大遗址保护利用典范和文旅融合发展样板,现在良渚遗址进入中小学教科书,另一方面,我们想在文旅融合这块做文章,通过努力,最终打造成中华文明“朝圣地”和中国文化“展示地”。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我也告诉各位媒体朋友一个重大信息:铁路杭州西站即将举行开工典礼,标志着铁路杭州西站在经过长期前期工作后,将正式开工,进入实质性的施工阶段。对杭州,对浙江,包括对长三角一体化,这都是一件大事,欢迎媒体朋友对铁路杭州西站的相关情况进行报道。感谢大家多年来对杭州的发展所给予的关注、关心、支持和帮助!


    图片/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2019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组委会、浙江发布、下城发布、滨江发布等


本站原创文章可转载,但需注明来源于本站,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本站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有任何联动责任,本站概不负责。

客户服务热线:021-61090198转8044或400-775-9967 邮箱:editor@shanghaiyanglao.com

本站版权所有:上海新蒙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shanghaiyanglao.com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7055077号-2

工信部网站链接:http://www.miitbeian.gov.cn/state/outPortal/loginPortal.action

手机上海养老网

扫一扫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