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共文化供给侧改革激活“神经末梢”
2019-03-20 09:34:52来源: 解放日报
收藏(0) 赞(0)
  最新发布的一项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测评显示,2018年,上海市民对各类文化设施知晓率从原先的60%上升到96%,满意度从89%提升至94%。都说众口难调,如何让2400万市民对公共文化这盘“菜”都满意?上海做到了,这是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带来的红利。

  近年来,从丰富文化产品供应、打通采购渠道、精准对接供需方,到建立完善的大数据反馈机制,上海织就一张细密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一条条完整的公共文化产品“运输链”四通八达,有效的改革为上海构建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格局。今天,首届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与服务采购大会在沪举办。作为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的又一创新举措,文采会集结长三角优质文化资源,以强化供给促公共文化效能提升。未来,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端”出的公共文化盛宴,将更加丰富多彩。

  强引领,提高“文化大餐”覆盖面

  创新,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石。持续三个五年的建设,上海建成了全国领先的市、区、街镇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及供给体系,全年无休的各级公共文化场馆为市民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大餐。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上海通过“平台搭建+机制创新+融合发展”,强引领、补短板、重需求、求精准,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

  2013年3月23日,北京西路新华书店内,凯司令资深技师杨雷雷正在给大家讲解蛋糕制作秘诀。与这场“非遗项目跟我学”同时进行的,还有在全市203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70个文化广场、公共绿地以及商业中心全面展开的1651场市民文化活动。

  也就是从这天起,一个全新的文化节庆——上海市民文化节诞生了。以“百个社区大展示、万支团队大竞技、社会各方齐参与、千万市民同享受”为目标,“365天永不落幕”的市民文化节步入了第七个年头。群文展演、传统文化竞技、非遗传承,文化节平台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并重,强化社会主体“举手机制”,以开放的平台面向社会征集项目、活动和资源,使原本的小循环、小活动,在更大范围内产生社会效应并形成品牌。每年市级赛事和专项活动中,90%的项目都由社会主体举手主办。通过知识大赛、诗词大赛等数十项全民赛事,市民文化节催生、培育了数千支群众文化团队,调动市民文化参与的热情,累计服务人次超过1亿。

  社会力量参与是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补充。上海每年评选百个公共文化建设创新项目,鼓励创新,不断培育社会化力量的供给能力,涌现出一批具有示范性、公益性的项目。例如,嘉定区试点探索政企合作模式,运行24小时图书馆延伸服务项目“我嘉书房”,在原有的图书馆网络体系之外,拓展“小而美”的公共阅读服务新空间。该项目不仅纳入“一卡通”系统,与全市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还融合了24小时自助图书室、社区文化空间、市民科创实践基地、志愿者自治基地、公益休闲区域等多元功能。

  补短板,激活公共文化“神经末梢”

  徐汇区的一个居委活动室内,年过七旬的徐汇越剧团创始人樊亚娟在讲解越剧的舞台造型与手眼身法步;静安区新福康里居委活动室里,老年合唱团在排练曲目《乘着歌声的翅膀》;崇明区竖新镇仙桥村,村综合文化活动室增添了图书室、志愿者服务点,村民“家风家训”文化展示墙引人驻足。这些公共文化的“神经末梢”,正在被一一激活。“上楼下楼,演出就在家门口。”居民朴实的话语,是获得感的最佳注解。

  在市、区、街镇的层次式公共文化服务网中,“最后一公里”的文化生活尤为引人注目。经过多次大调研,文化场馆辐射范围有限、远郊资源薄弱、基层文化配送供不应求、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利用率低等“短板”随之凸显。去年年初,“提升4500个标准化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中心)服务功能”被纳入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相关部门迅速调整面向基层服务的供给侧内容,将各类适合百姓需求的优质资源加速下沉,开发适合居村活动室规模的小型活动,着力聚焦中心城区10分钟、郊区15分钟文化圈建设。截至去年10月底,5129个居村点位超额验收,占年度计划数的114%;全年面向居村文化活动室配送各类活动2万余场,文艺指导3万课时,电影5万余场,图书30万册,进一步推进本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

  梅陇七村居委工作人员陈雪艳目睹了“家门口文化客厅”的“更新换代”。作为老式传统社区,住宅楼里的活动室面积有限,硬件一度无法满足需求。“徐汇区启动‘三室艺厅’项目,文化局与街镇1:1出资,在居委建成数字电影室、自助图书室、艺术辅导室与文艺展示厅。”居委通过“点单”,请来杂技表演、曲艺演出,配合自身团队,一台大型节目便出炉了。

  全市16个区,居村的“微更新”如绣花针般精细,基层文化产品供给急人所需。静安区携手社会组织打造“灰引力”基层文化服务点,持续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居村公共文化服务;徐汇区率先推出云端徐汇微社区平台,组织系列“艺术慕课”,丰富配送内容;金山区、青浦区、崇明区结合乡村振兴,设置村史馆、非遗展厅等特色主题室,将文化服务延伸至田间地头。“一村一品”“一居一品”,因地制宜的居村建设,打造出各有所长的文化景观。

  重需求,四级配送网打通“供应链”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海积极构建“体制内主体供给、社会化力量供给、区域化机制供给、新型数字资源供给、基层自我服务供给”五位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结构,不断提升服务效能。其中,市、区、街镇、居村四级配送网络的建成,是完善公共文化“供应链”的关键一环。

  在市配送中心,工作人员手边的项目评审材料,从原先的厚厚一沓到现在的无影无踪,折射出配送机制从线下面试到网络申报的变革之路。2016年,上海市公共文化配送中心组建成立,构建起统一的市级内容配送平台,逐步形成完善的市、区、街镇三级配送体系,到2018年,已基本实现居村全覆盖。

  三年多来,在加大供给基础上,上海适当引入市场机制,加大政府购买力度,激发各类社会主体积极性,汇集来自社会的文化创造力和活力,变政府“独唱”为社会“合唱”。统计显示,参与2019年配送的社会主体共357家,332家单位及1414项产品通过初审,新主体占比44%,新产品占比85%;而2016年,通过资格初审的单位224家,申报产品仅650个。

  树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综合性演出为主的民营企业,2011年起加入市级配送。“去年市民文化节启动当天,一天演出场次达16场。”总经理刘凯群感慨,“依托配送,我们逐渐壮大,从最早的魔术杂技发展到如今综合性演艺输出。”上海自贸区国际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也主动申请成为配送主体,将推出“西方经典艺术展”和“传统文化非遗民俗展”两个产品。

  去年底,市配送中心发起2019年配送项目“集赞”活动,5063个居委专属二维码“安装”在百姓家门口,“落户”手机云端,居民可以在感兴趣的项目下“点赞”。海量需求数据在市级配送平台汇聚,形成各区、街镇需求热度排行,一幅市民提笔绘制的需求地图诞生了。以往,公共文化配送由“代言人”点单,供需链上存在缝隙;通过“集赞”整合市民个性化需求,并将之转化为社区共性需求,有效解决了供需精准对接的难题。“平台以需求侧推动供给侧改革,带来了资源供给、产品分类、工作服务方式等多方面的革新。”市配送中心主任朱静波表示,“通过需求调研、每季度热度分析、线下供需对接会,配送工作向精准化服务迈进。”

  供给侧改革还激发了基层“自我造血”功能,目前全市有6000余支群文团队,活跃在基层文化供给的第一线。金山区退休居民周勤华2010年组建了康馨舞蹈队,演出受到居民欢迎,于是加入镇级配送,供村民点单,“每年演出30多场,不但在金山演,还去市里演”。松江区通过“文化走亲”“街镇互访”“睦邻联谊”等交流模式,由文化能人牵头,实现社区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奉贤区实行“下行配送,上行输送”,探索“大家买菜大家端菜”的“百姓文化长街宴”。

  求精准,互联网带来“最大增量”

  近年来,以“互联网+”为契机,上海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为“三低”问题的解决与服务效能提升带来新的机遇。

  所有手机APP中,90后白领黄亦最常打开的是“文化云”,浏览、预约文化活动或者兑换福利票,“我偏爱话剧、舞台剧以及DIY手工,上面信息很详细,演出内容、表演者、停车点,都一一介绍清楚”。2016年3月26日,“文化云”正式上线,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省级区域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平台。

  这一朵“云”的新型数字文化供给,以“精准”“高效”为关键词。平台整合汇聚上海16个区的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场馆信息,面向市民提供活动预约、场馆预定、数字课程、艺术鉴赏等一站式公共文化服务。三年过去,线上场馆数总计2000余家,其中可预约场馆数1200余家,每月为用户提供1.2万场文化活动信息,累计注册用户数377万。

  “文化云整合公共文化资源,就像线上的‘文化淘宝’或‘文化超市’。”上海创图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李欣说。公共文化产品及服务及时“上线”,网络传输的“广而告之”,令活动知晓率极大提升,市民参与率、设施利用率随之增长。依托云平台,嘉定区改变粗糙的考核、管理模式,成效明显,公共文化场馆上座率从之前的50%提高到89.7%,场所设施利用率突破90%。“文化云的特色是‘两头知道’,一头是百姓打开手机就能知道有哪些文化活动;另一头政府知道,通过大数据,老百姓喜欢什么、活动上座率如何、场馆使用率如何,都一目了然。”大数据显示,徐汇凌云社区85%的服务人群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90%的用户居住在社区文化中心周围三公里范围内;嘉定区60%以上的用户是30岁至39岁有孩子的年轻家庭。根据用户需求定制千人千面的文化菜单,公共文化的精准供给不再遥不可及。

  当线下市民文化节如火如荼,“云上市民文化节”也不甘落后。点赞、直播、互动点评,所有文化活动全部开设网络端口,服务不在场的市民。从“在场”到“在线”,“线上办节”的吸引力有目共睹。在闵行区,一次群文现场直播,吸引了超过53万人次的观看量,闵行区文广局群文科负责人江莉莉异常欣喜,“受限于场地,以往一个活动最多服务几百人、几千人,互联网直播却让观众数扩展了百倍、千倍,更多人能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

  在上海经验中,互联网这一“最大变量”,已成为市民为我所用的“最大增量”。

本站原创文章可转载,但需注明来源于本站,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本站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有任何联动责任,本站概不负责。

客户服务热线:021-61090198转8044或400-775-9967 邮箱:editor@shanghaiyanglao.com

本站版权所有:上海新蒙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shanghaiyanglao.com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7055077号-2

工信部网站链接:http://www.miitbeian.gov.cn/state/outPortal/loginPortal.action

手机上海养老网

扫一扫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