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养老服务理论与政策研讨会”侧记
2019-07-11 17:20:55来源: 中国社会报
收藏(0) 赞(0)
  当前人口老龄化向深度发展,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效应开始显现。“新时代养老服务理论与政策研讨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举行的。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老龄化的深入发展,对国家与民生发展的影响是全面、深刻而持久的,必须树立积极老龄化的理念,在认识老龄化是新时代新常态的基础上,促进理论共识,回应养老服务实践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体系,确保老年人群体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地向前发展。

  从需求侧出发来设计养老服务供给

  近年来,我国养老服务业得到了较快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受惠其中,但总体而言,人民群众的养老后顾之忧并未解除。正如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在会上指出,“失能、高龄、空巢老人的照料服务供给不足,现有机构床位供需脱节,养老服务质量良莠不齐,这种状况正在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并构成年轻一代日益沉重的压力。”

  为此,他特别提出供给要从需求的实际出发,尊重老年人意愿,以老年人的需要作为发展养老服务的基本依据。尊重传统文化,以社会价值偏好作为养老服务方式选择的基本依据,以能够被认同或接受的方式提供服务。

  “促进养老服务的关键在于改善需求侧。”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立雄看来,养老服务的可持续性发展受到影响,即使供给侧形成充分的竞争,其价格也难以让多数老年人承受。对需求侧支持力度不够,以及老年人购买力弱,制约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他建议,政策支持模式改革从支持供给侧到改善需求侧,强化需求侧支持,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的作用。

  在全社会树立积极老龄化理念

  树立积极老龄化的理念成为与会代表的共识。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华建敏指出,“进入老龄化社会是人类发展的新常态。不要以悲观的眼光来看待人类长寿,要意识到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象征。”

  “理念决定行动,养老服务不仅需要先进的硬件、良好的保障,更需要科学的理念。”全国老龄办党组成员、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吴玉韶主张“以积极老龄化引领养老服务业科学发展”,要加强老龄社会治理,构建养老生活共同体;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鼓励老年人独立、参与和自我充实,促进老年人全面发展;建设包括适老宜居硬环境和敬老文化软环境的老龄友好环境。

  “老年人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中央党校教授青连斌表示,老年人不是负担和累赘,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参与者、贡献者,也是发展成果的共享者。为满足老年人群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养老服务追求的目标应从健康老龄化转向积极老龄化,积极老龄化强调老年人是被忽视的宝贵社会资源,要关注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权利和需求。

  突出养老服务供给中的人文关怀

  “要贯彻落实人文关怀的理念,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中国红十字总会事业发展中心主任江丹提出,要充分认识养老服务中人文关怀是新时代养老服务工作的现实需要。人文关怀包括对人的物质关怀、精神关怀、文化关怀、心理关怀、和谐关怀。在她看来,文体娱乐活动、心理慰藉、安宁疗护等都是养老服务人文关怀的体现,现实中要不断创新养老服务中人文关怀的方式方法。

  “目前我国很多养老机构缺乏‘以人为本’的家文化,服务缺少‘质感’。”北京大学副教授谢红的关注点也指向养老服务中的人文关怀。“养老服务的质感来源于服务对象的主观感知、服务提供方的价值定位。”她提出,要从健康性、便利性、私密性、互动性、安全性等方面打造养老环境的“质感”。要以人为本,以老年人和员工为本;实现养老服务软硬件环境的系统化;硬件是基础,需要用人性服务提高温度。

  低标分步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养老服务是一项从生活照料到医疗、康复、护理、生活照料、精神关爱、临终关怀的综合性、一体化服务。试点三年来,实施长期护理保险的呼声日高。

  基于目前各地的试点,南京财经大学教授曹信邦指出,目前试点中的配套制度缺位,失能程度评定标准不统一,政府对护理服务市场的发展缺乏抓手,护理服务市场缺乏动力源,结构不能适应失能老人护理需求。他提出长护险分三步走战略:部分覆盖,低标准,解决重度失能风险,制度财务不平衡,目标是社会认同制度;全覆盖,适度标准,解决重度、中度失能风险,制度财务平衡,目标是完善制度;面对老龄化,强化制度可持续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华颖表示,国际上长护险筹资方式、保障对象、失能等级评估方式以及待遇给付方式等方面存在共性与个性。各国制度模式的选择通常与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取向偏好相一致,例如德国的长期护理制度以长期社会保险制度为主体。社会护理保险的享受通常以年龄与失能评估为据。她建议,我国应该吸收国际经验,选择社会保险模式的制度,普遍纳入就业人口并建立规范统一的国家失能评估技术标准体系,以年龄和失能等级为标准确定受益者等级,由第三方评估机构承担。

本站原创文章可转载,但需注明来源于本站,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本站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有任何联动责任,本站概不负责。

客户服务热线:021-61090198转8044或400-775-9967 邮箱:editor@shanghaiyanglao.com

本站版权所有:上海新蒙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shanghaiyanglao.com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7055077号-2

工信部网站链接:http://www.miitbeian.gov.cn/state/outPortal/loginPortal.action

手机上海养老网

扫一扫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