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习近平考察余村,看生态康养发展的原则和方向
2020-04-03 10:55:04来源: 养老那些事儿
收藏(0) 赞(0)

  3月30日,习近平前往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村考察调研。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该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5年来,余村坚定践行这一理念,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美丽乡村建设在余村变成了现实。在村党群服务中心,习近平详细了解余村发展情况,对他们发展绿色经济、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做法给予肯定。3月31日,习近平前往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考察。


  一、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此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春林山庄是余村关停矿山、走绿色发展之路后创办的第一家民宿。山庄主人热情将总书记迎进院内,向他介绍这些年来农家乐经营和白茶等特色农产品销售情况。小院里,习近平同老村支书和返乡创业村民代表拉起家常。习近平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希望乡亲们坚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保护好生态前提下,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把生态效益更好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有城市现代化,也要有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上下更大功夫,推动乡村经济、乡村法治、乡村文化、乡村治理、乡村生态、乡村党建全面强起来,让乡亲们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余村是生态治理,发展起来的典型案例,停止破坏生态的矿山等产业以后,重点发展与生态融合的产业,如民宿、旅游、农家乐、白茶等特色农产品销售,从生态中创造和产生价值,逐渐形成了余村的发展模式,真正将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成就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典型案例。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黄金时段正在播出的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里面的焉支村,因为过度开发资源,成为典型的贫困村,而邻近的丹霞村,则依靠发展农业、旅游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后将焉支村合并进丹霞村,在上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丹霞村逐渐走出了一二三产业融合,以旅游开发带动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不仅实现了焉支村的脱贫致富,还带动了附近村子的经济发展,成为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典型案例,特别是在西部,旅游资源相对缺乏的地区,能够通过特色文化、旅游、产业、产品和服务,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有发挥自身优势,发展农村经济的成功案例。


  不论是余村的案例,还是央视正在播出的丹霞村的案例,都是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发挥生态资源优势而发展起来的样板,是代表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向。


  二、发展康养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余村、丹霞村的案例,都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成功典型,今年,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2020年农业农村重点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为今年农业农村部重点工作之一,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最难的是土地问题,去年在大棚房整治行动中,很多对政策理解不够、抱有侥幸心理的乡村旅游投资人很大的打击,也对乡村投资有一定的影响。农业农村部明确,今年将研究制定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政策意见。此前,国务院发文,将农地的审批权下放,这也是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极大的支持。


  作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内容之一的康养产业,在政策春风的吹动下,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很多人逐渐认可了这种新的生活方式,可以预见,虽然受疫情影响,康养产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在强大的政策支持下,市场将逐渐形成,2020农村土地改革的推进,改革力度的加大,将有力促进康养产业的发展。以康养产业为核心,与文化、旅游、休闲、农业、体育等产业相结合,形成康养特色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特别是大城市周边的康养项目,将首先迎来发展的机遇。


  三、人与自然,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


  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此次疫情,很大程度上是人和自然未能和谐共处,甚至是人破坏自然所带来的恶果。


  3月31日,西溪湿地烟雨朦胧,水草丰美。习近平来到这里,沿着绿堤、福堤,察看湿地保护利用情况。在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考察,途经炒制龙井茶和出售本地特色文创产品摊位,习近平上前观摩,鼓励他们把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好。习近平指出,湿地贵在原生态,原生态是旅游的资本,发展旅游不能牺牲生态环境,不能搞过度商业化开发,不能搞一些影响生态环境的建筑,更不能搞私人会所,让公园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习近平强调,水是湿地的灵魂,自然生态之美是西溪湿地最内在、最重要的美。要坚定不移把保护摆在第一位,尽最大努力保持湿地生态和水环境。要把保护好西湖和西溪湿地作为杭州城市发展和治理的鲜明导向,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方面创造更多经验。


  这里我们注意几个要点,一个是本地特色文创产品,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被重点关注。也就是说,保护生态,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保护生态,可以发展与生态融合的项目,比如这种手工艺等,生态是资本,不能过度商业开发,要讲究与生态环境的融合,同时强调,不能搞私人会所,所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开发产品和服务,是为了让大多数人享受生态带来的福利,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


  在康养产业项目开发的过程中,要注意项目与生态的融合,只要是破坏生态,不能与生态融合的建筑、项目等,哪怕通过运作,一时通过审批,但因为符合基本原则,不是为大多数人服务的,迟早也容易出问题,坚守生态底限,不能突破,这是发展生态康养项目的基本原则之一。


  在一个特定的生态空间里,同时会存在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一定要统筹好这三大空间,协同发展,生产为生活服务,生产要保护生态,有了良好的生态,生活才能更加美好!


  此次考察,透露出生态康养项目需要坚守的基本原则,在这些原则的基础上,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空间,依托生态发展的生产服务,加上特色的文化,一定能够开创出全新的生态康养项目,成就全新的生态康养的生活方式。


  基于生态保护,发展生态康养,由中国林业与环境促进会立项,中国林业与环境促进会生态养老分会具体负责的《生态康养基地评定标准》目前已经基本完成编写工作,经过备案等手续后,将在2020年内正式发布实施,我们相信,2020年,在国家密集政策支持下,在相关部委强有力的落实下,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生态康养将成为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的重要发展项目,重要的发展方向。

本站原创文章可转载,但需注明来源于本站,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本站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有任何联动责任,本站概不负责。

客户服务热线:021-61090198转8044或400-775-9967 邮箱:editor@shanghaiyanglao.com

本站版权所有:上海新蒙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shanghaiyanglao.com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7055077号-2

工信部网站链接:http://www.miitbeian.gov.cn/state/outPortal/loginPortal.action

手机上海养老网

扫一扫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