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时评:下乡养老:浪漫想象之后,别忘粗粝现实
2019-08-20 13:35:37来源: 光明日报客户端 作者:王石川
收藏(0) 赞(0)
  城市老人“寄养”农家,在全国吃香。据报道,一些退休老人乐于租下农村院子,享受城市里体会不到的养老田园生活。在城市养老设施还难以满足需要的当下,“到农村生活”的养老模式不失为一种创新。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农村总是不经意地被赋予诗意面孔,特别是具有田园风光的农村更是被无数城里人视为精神原乡。在“银发社会”呼啸而至、养老困局亟待有效破局的背景中,推进农村新型养老模式,确有必要。

  媒体报道提及了下乡养老的诸多好处,比如,可呼吸到农村的清新空气,享受到乡村宁静,可新鲜卫生食物,还可以种菜养鸡鸭,体验不同生活……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下乡养老,在浪漫想象的同时,不能忽略粗粝现实。

  究竟有哪些粗粝现实?《人民论坛》杂志曾谈及一些比较容易想到的下乡养老难题,主要是三个层面,一是农村住房设施不完善,条件较为简陋,供水、供气、供暖等配套不完善,有的住房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二是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不完善,一些偏远山村甚至连医疗卫生站、医疗卫生工作人员都没有。三是农村体育和娱乐设施不完善,有的农村地区连基本的健身器材都没有配备。

  应该看到,像长三角地区和北京郊区等地方的农村,条件较好,由于这些地方的城乡差别不是太大,使得下乡养老成为一种可能。特别对于自身条件较好的城市退休老人,在财力宽裕的前提下完全可以到距离大城市较近的农村择地养老。但是,其他地方如果不能提供基本的住房、医疗等条件,养老就难有保障可言。

  最关键的是,退休老人一般尚能自食其力,不仅追求青山绿水、白云悠悠,更有精神层面的追求。在不少农村,山好水好人也好,但是不能匹配相应的精神供给,养老的品质也会大打折扣。城市有城市的好,乡村有乡村的妙,但也各有短板,非要打破“甘蔗没有两头甜”的特点,既享受乡村的风景宜人,也享受城市的便利医卫服务,实属不易。

  据统计,截至去年年底,我国60岁以上人口为2.5亿,占总人口比重的17.9%。养老问题倍受关注,不可掉以轻心。两年多前,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就提出,到2020年,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要更加健全。今年2月19日,国家发改委等18部委联合印发的相关方案强调,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到2022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从中不难看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是主流的养老模式。

  在这种背景中,施行下乡养老当然可行,既体现了养老多元化的特点,又满足了各自所需。但是,切勿美化这种模式,更不能只看到它的利而忽略弊。有人称,下乡养老不但解决了城市人养老难的问题,也为旅游养老服务业提供新的参考,显然言之过早。至于所谓的下乡养最新潮、空闲农房成城里人“抢手货”,则有忽悠之嫌。

  费孝通先生把中国养老总结为反馈模式,也可理解为反哺式养老,即子女养护父母。如今,随着家庭结构发生变化、社会在明显转型、时代也在突飞猛进,某一类型的养老模式也在变迁。故此,不能寄希望于某一种养老模式,也不能故意溢美某一种养老模式。对下乡养老,不吹不黑、不美化不污名化,视为一种正常的养老探索,足矣。归根结底,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有尊严,需要多管齐下。

本站原创文章可转载,但需注明来源于本站,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本站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有任何联动责任,本站概不负责。

客户服务热线:021-61090198转8044或400-775-9967 邮箱:editor@shanghaiyanglao.com

本站版权所有:上海新蒙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shanghaiyanglao.com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7055077号-2

工信部网站链接:http://www.miitbeian.gov.cn/state/outPortal/loginPortal.action

手机上海养老网

扫一扫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