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服务、综合照护、专业提升、内源发展,嘉定区马陆镇打造“家门口”养老的北管模式
2020-08-03 00:00:00来源: 上海民政
收藏(0) 赞(0)

  推动农村地区养老服务更加充分、平衡发展,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满足农村老年人养老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举措。嘉定区针对农村养老面临的“老”“远”“散”“弱”等问题,以马陆镇北管村为示范,聚焦互助式服务、综合型照护、专业化提升、内源性发展,打造出门不出村的“家门口”养老模式,让农村老年人“屋空心不空”,让在外的子女“人走心不走”。




一解决的问题

  1“老”的问题


  作为上海市近郊区,2019年末,嘉定的老龄化程度高达33.6%,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2.53万人,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3.43万人。同时,由于老年人难以割舍故土、住不习惯高楼、不愿意给子女添麻烦等原因,导致区域内的空巢、独居老人较多。2019年末,该区空巢老年人数达5.12万人,其中80岁及以上空巢老年人数达1.47万人;独居老年人数达1.12万人。随着年龄不断增长,他们的自理能力逐渐减弱,存在生活起居、日常饮食、健康医疗、个人安全等多方面需求,迫切需要为其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养老服务。


  2“远”的问题


  农村同城市相比具有人口稀少,交通不发达,养老服务等事业发展水平低等特征。同时,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随着非农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上海郊区村庄数量持续减少,进入本世纪以来,减速加快。与村庄变得越来越大相对应,农村老年人获取养老服务的空间距离变得越来越远,因此加快发展农村地区养老服务,必须统筹考虑,促使设施配置均衡可及。


  3“散”的问题


  农村地区由于财力有限、地域广阔、居住分散等原因,导致当前普遍存在养老服务设施功能缺失,资源分散,碎片化现象明显,有效覆盖面较低,且养老相关服务整合性差等问题。为此应当不断加强农村养老资源统筹,依托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的实体平台和科技助老信息服务的虚拟平台,统筹区域养老服务资源,提升养老服务能级。


  4“弱”的问题


  农村养老服务业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普遍面临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缺乏,专业化水平低,医养结合发展水平低,运营管理水平低,养老服务有效供给不足等问题。提升农村养老服务水平,亟需有一批专业社会机构和专业人员提供养老服务,有适度、适宜、适合的医养结合服务,有能力满足农村失能失智等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专业照护需求。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田园型”乡村规划,建设养老美丽家园


  北管村在美丽乡村建设的推动下,以农村空间资源整合和要素凝聚为先导,编制覆盖村域范围内人口、土地、产业等的全要素空间规划,并依照“先基本需求、后发展提升”的原则,分时序推进建设。以打造养老美丽家园为目标,北管村先行先试,对坐落于村中央、与村民住房隔河而立的托老所进行功能升级,建设融生活照护、健康保健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北管综合为老服务分中心。同时,该中心作为北管村养老服务枢纽,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老年活动室、村级公共健身运动场、开放式舞蹈场、生态绿化公园等临近设置,既保持功能区域合理划分又有序衔接,既使得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全体村民都能享受便捷、齐全、优质的公共服务,又使得更多老年人能够做到“出门不出村”,愿意留在“家门口”养老。


  “阶梯式”综合照护,保障村民原居安养


  北管综合为老服务分中心提供覆盖老年人全生命周期的助餐、日托、全托等“一站式、阶梯式服务”,着力建设家门口的养老服务机构,打造出门不出村的“家门口”综合养老服务模式。


  1助餐服务


  配备厨房、炊具、灶具等基本设施设备,提供堂吃和上门送餐服务。目前,日供餐能力为110份,送餐人数为25份左右,均为80岁以上行动不便的老人,大大提高了高龄、失能老人的生活满意度。


  2日托服务


  日间照料中心设置有18张躺椅,还有多功能活动室、阅览室、谈心室、手工区、烘培区等。年满60周岁以上,生活能自理或轻度失能,健康状况稳定,无中重度骨质疏松、传染性疾病、精神病史或老年痴呆的老人,通过老年照护需求评估、等级为一至三级的老人,均可申请入托。


  3长期照料服务


  内嵌设置长者照护之家,核定养老床位48张,24个房间均为标准2人间,每个房间都有独立的洗浴设施,配备空调、风扇、电视机、橱柜、护理床等软硬件设施。可以为生活自理老年人提供集中居住、生活照护、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服务,入住率达到90%。


  4医养融合服务


  中心与毗邻设置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让住养老人切实享受到优质的基本医疗卫生、定期医疗巡检、康复护理指导等服务。


  “乡音版”专业服务,促进养老就业双赢


  北管综合为老服务分中心积极吸收本地企业外迁导致的剩余劳动力,同时通过加强规范管理和系统培训,不断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既实现了养老服务的“乡土乡音”与专业规范结合,又实现了剩余劳动力的本地消化与养老服务发展双赢。具体说来,北管村通过“以服务型产业发展为主导、以生态林业为基底”的经济产业规划,推动部分企业向外搬迁,导致劳动力面临再就业安置问题。而当前养老服务吸纳就业尚有较大提升空间,因此在进行培训后,这些剩余劳动力就成了综合为老服务分中心的“乡音版”护理员。由于这些护理员都是本村村民,“乡土乡音”更有利于服务中的沟通和“人性化关怀”,较好地满足了老年人的情感和心理需求。此外,由乡土“熟人社会”的信任机制所形成的道德约束,也部分解决了老年人在城镇工作子女的后顾之忧。与此同时,为了保证服务的专业性,中心一方面委托第三方专业培训机构对其进行养老护理知识技能培训,另一方面通过第三方评估、满意度调查、村民参与等来强化过程监督和规范管理。


  “四个百”村级治理,实现养老共建共享


  北管村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契机,以其特有的“百家管、管百事、百姓管、管百年”的村级治理模式为抓手,以创造农村养老美好生活为目标,全力保障农村养老服务的土地、资金、人员等需要,实现养老共建共享。


  一是构建“四个百”村级共治模式。在北管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大量企业、外来务工人员进驻村庄,导致出现大量社会治理问题。在此背景下,北管村充分发挥村党支部和党员在村级治理中的核心和模范作用,探索建立“百家管”,即积极引领驻村企业、商铺按照“村规企约”“村规店约”,“履约”参与村级治理,实现企业发展与村级治理同步提升;“管百事”,即以群众关切的问题为中心,打造养老服务等“五个中心”,确保村民能够获得充足、便捷的活动空间和多元化的服务项目;“百姓管”,即促进全民参与,推进村民自治;“管百年”,即坚持天天管、年年管,几十年如一日地管。“四百管”村级共治模式不断激发了村庄发展的内源活力,极大提升了乡村的治理能力,有力推动了农村养老的共建共享格局形成。


  二是注重农村养老内源性发展。北管村出门不出村“家门口”综合养老服务模式并不是行政推动的结果,而是内源发展的结果。嘉定区是上海市村办养老机构的发源地,早在2000年,马陆镇就创办了托老所,这种“不离乡土、不离乡音”的养老方式深受村民欢迎。经过二十年的发展,由村级集体经济举办养老机构为本村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的做法已经日益成熟,而其服务内容也从原先简单的“托老”走向各类养老服务的全面及深度融合发展。为保障北管综合为老服务分中心土地发展需要,北管村依托原有土地规划上的托老所,对其周边闲置用地进行统筹考虑、整体规划,确保其功能区域可以合理有序设置。北管村还基于良好的集体经济发展基础,不断加大财力支持,为北管综合为老服务分中心提供每年2万元的公共支出补贴、每月2000元的助餐补贴;基于农村老年人的支付能力和意愿不高,北管村从实际出发,对老年人提供各类补贴和优惠,着力减少老年人集中养老的实际支出,这也推动了老年人从被动到主动、“离开小家,进入大家”。


  北管村出门不出村“家门口”综合养老服务模式


  有利于农村在构建养老服务供给网络基础上,结合自身特质和区位特征,发展更加优质高效的“家门口”服务,满足农村老年人就近养老、原居安养的需求;


  有利于推动养老基本公共服务下沉,打造农村“15分钟养老服务圈”;


  有利于推动养老服务城乡均衡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村养老美好生活。


  目前,该模式正在嘉定区得以复制且持续稳定发展,行政村层面已有3家比较成熟的“家门口”式农村综合为老服务分中心。嘉定区还将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在条件合适的更广大农村地区大力推广这一养老模式。

本站原创文章可转载,但需注明来源于本站,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本站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有任何联动责任,本站概不负责。

客户服务热线:021-61090198转8044或400-775-9967 邮箱:editor@shanghaiyanglao.com

本站版权所有:上海新蒙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shanghaiyanglao.com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7055077号-2

工信部网站链接:http://www.miitbeian.gov.cn/state/outPortal/loginPortal.action

手机上海养老网

扫一扫

我要留言